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由于工业基础的薄弱和在战争中遭受的破坏,我国的热处理在20世纪40年代还仅仅属于一种作坊式的生产,尚未形成实质性的产业。在工科院校中无热处理的专门学科,因而也缺乏高层次的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当时的热处理操作大都是家传技艺,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地。
我国的热处理产业起源于50年代初苏联援建的156项企业。其中的机械工厂都设热处理车间和工段,购买了大批苏制热处理设备,包括箱式、井式、盐浴等三四十年代水平的电阻加热炉,并相应建立了第一批按苏联图纸生产这些类型设备的电炉厂。一些高等工科学校经过院系调整后,创建了机械制造工艺系的热处理专业,于1954-1956年培养出了第一批专科和本科的热处理专业毕业生。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还有一批从苏联学习归来的热处理专业留学生。陆续建立的一些科研机构和专科院校,基本上能按照材料和应用发展的步伐开展热处理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涌现出一系列科研成果。由此,我国从人才教育培训、研究与开发,生产技术的革新和设备制造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专业体系。
由于科研和生产应用的脱节,对革新生产设备的忽视,60、70年代的机械、冶金工厂的热处理生产技术没再次出现明显的进步。直到80年代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的生产技术有了明显的改观。
在党的领导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热处理行业为稳增长保全局和建设制造强国,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取得了辉煌成就和重大成果。
到“十三五”末,我国各类热处理加工公司和车间近10000个,热处理设备和工艺材料制造企业约1000家,其中独立法人热处理加工公司约7000家,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热处理分厂和车间近3000个。全行业热处理生产设备约20万台(套),其中电加热设备约占80%,燃气加热设备约占20%,电加热设备装机容量约2500万kW。热处理工艺装备数控化率达到80%。热处理行业从业人员近30万人,热处理行业年生产总值约1200亿元,其中热处理加工年营业额约1000亿元,热处理设备和工艺材料年销售营业额约200亿元。热处理加工公司劳动生产率约40万元/人,热处理装备制造企业劳动生产率约80万元/人。
截至2024年,热处理行业的发展成绩斐然,一大批热处理企业已成规模,各种热处理设备和技术全年开花。热处理骨干企业各具特色,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热处理装备和先进工艺,加快数字化热处理技术装备和智能化车间的建设;利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推动热处理技术创新,建立智能化热处理标准评价体系,促进热处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推动智能化热处理车间建设。
国家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企业1家;省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7家;新建热处理项目(装备)全部实现数字化;真空热处理设备、可控气氛热处理设备、感应加热设备、连续式自动生产线.
研发推广热处理烟气收集和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术装备(1)烟气处理设备收集罩管道喷淋雾化油烟废气净化烟气收集和处理设备已经慢慢的变成为热处理车间的标准配置,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
(2)开展大型燃气热处理炉绿色设计与制造,研发和推广燃气加热炉智能燃烧控制技术、余热利用技术蓄热式台车燃气加热炉。
补齐热处理工业“短板”加强热处理产业技术基础及热处理工业软件等方面的基础能力建设,补齐热处理工业“短板”。围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热处理工艺软件包和热处理工艺软件云(热处理智能制造体系)、热处理车间智能制造(MES)系统、热处理工艺效果预测技术和热处理生产能源管理分析技术等,加快研发步伐;围绕航空航天、电力、工程机械、高端数字控制机床、高速铁路及大功率机车等领域齿轮传动领域的关键零件,突破亟须解决的热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
重点开发推广数字化保温罩转移式大型井式炉针对电站、风电、高铁等大型工件、长轴类工件的热处理需求,开发数字化保温罩转移式大型井式炉,以满足安全生产、环保排放以及实现热处理车间数字化的需要。
融入“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市场立足我国热处理装备制造已建成的完整体系基础,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通过主动出击、合作开发、抱团推进等多种形式,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搭乘重大工程的快车“走出去”,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国外布局。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我们的祖国发展历史中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热处理行业回顾历史、总结现在、展望未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动力、贡献力量的关键节点。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愿热处理行业在中国的带领下蓬勃发展。
上一篇:强国复兴有我——新中国机械工业75周年巡礼 锻压行业篇下一篇:强国复兴有我——新中国机械工业75周年巡礼 焊接协会篇
凡本站注明“来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的全部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没有经过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的作品,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犯权利的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别的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本站将依照法律来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方式;邮箱:。
直击2024世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博览会南京辉锐光电投资发展部市场负责人赵经理接受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网采访
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 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