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等15部门联合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行动方案》,开展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升行动等重点行动,积极实施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构建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区域格局,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损失。
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缓发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新时代宁夏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为增强宁夏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防灾减灾和趋利避害的能力,防范和化解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重大风险,高效统筹减缓与适应、发展与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和《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环气办〔2022〕18号),结合宁夏实际,制定本方案。
当前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化及其风险已变成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宁夏地处西北内陆,位于黄河中上游沙漠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是黄河流经9个省区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拥有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三种气候类型。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一河三山”(即黄河、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生态格局,使宁夏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敏感区和自然灾害脆弱区高度重合,天气特征情况更为复杂多样,受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不利影响较大。
1961年以来,宁夏年平均气温升高速率为0.37℃/10年,高于全国和全球同期;近30年宁夏变暖越来越明显,升温速率达0.42℃/10年,为1961年以来最暖时段。受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干旱、持续性高温、暴雨洪涝、大风、沙尘暴、低温冻害、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诱发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已经对宁夏生态安全、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影响。
预测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仍将持续,宁夏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风险将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气候变率增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趋频发,城市“热岛效应”更加凸显;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致灾危险性增大,自然灾害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ECO演替加剧,生物多样性和ECO稳定性面临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黄河来水减少,引水量指标下降,中南部春夏连旱,雨养农业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威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将使基础设施运行环境恶化,城镇、调节水库、交通线网、电力网络、能源管网等运营管理挑战增多;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气候胁迫加剧;电力系统脆弱性增加,极端天气特征情况下能源保供压力增大;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将产生更为适合媒介生物及病原体孳生的环境,增加城镇和乡村居民健康风险。
面对日益凸显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风险,有序开展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行动,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防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长期缓发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对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损失和损害,实现气候适应型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及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以及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积极实施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国家战略,将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构建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区域格局,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损失,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
坚持主动适应,预防为主。主动投入、积极作为,利用有利因素、防范坏因,最大限度采取趋利避害的适应行动。坚持预防为主,树立底线思维,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努力防范和化解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重大风险。
坚持科学适应,顺应自然。科学评估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和风险,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适应举措。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有机结合,有效发挥ECO服务功能,增强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综合适应能力。
坚持系统适应,突出重点。将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夏建设和经济高水平发展相关部署有机衔接。聚焦气候敏感脆弱领域和关键区域,重点开展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行动,提升重点领域和重大战略区域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水平。
坚持协同适应,联动共治。坚持适应和减缓协同并进,优先采取具有减缓和适应协同效益的行动举措。统筹考虑国内和国际、全局和局部、远期中期近期之间的关系,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形成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合力。
到2025年,自治区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控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增强,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水平有效提升,干旱、暴雨洪涝、高温、大风、沙尘暴、低温冻害、冰雹等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资源、陆地生态、农业、交通、能源、人体健康、建筑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有效开展,适应气候变化格局基本确立,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全社会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氛围初步形成。
到2030年,自治区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气候变化观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相关重大风险防范和灾害防治能力明显提升,各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方面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脆弱性明显降低,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到2035年,自治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逐步提升,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一定效果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更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1.健全精密气象监测网络体系。统一布局、统筹建设宁夏天气、气候及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专业气象观测网,形成陆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增补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监测站点。在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建设激光测风雷达、气象辐射观测系统。完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气象监测系统,开展企业生产敏感气象要素监测。建设湖泊湿地生态气象观测示范站。强化大气成分监测能力建设和环境监视测定数据共享,开展沙尘等重污染天气监测业务。完善应急观测和社会辅助观测站网布局。推进银川都市圈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北斗导航水汽垂直观测系统、五地市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温室气体及碳监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宁夏气象局、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宁东基地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宁东基地管委会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2.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能力。建立协同、智能、高效的天气气候综合预报预测业务支撑体系。开展“五个1”精准预报能力建设,逐步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全区气候异常。构建年代际气候预测系统,提高对未来10至30年的气候预测水平。构建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互动共享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流域区域洪涝、城市内涝、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完整多部门应用、多手段共享的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