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海日报数字报

发布日期:2024-12-13 05:19:35作者: 开云kaiyun登录网页版

  此件汉代灰陶灶长21.9厘米,宽18.9厘米,高10.2厘米,泥质灰陶,略作长方形。灶面上有三个圆形火口,火口高于灶面;灶门前有广大的挡火遮烟檐,灶部有塔式高烟囱,灶门为拱形。灶面上模印有鱼、悬钩、勺、案、箅等纹样,边际饰有菱形纹,前沿为回纹。火门右侧为一个小瓶,一般左边应为跪着烧火的人,但此件陶灶不见人物样。该陶灶制造流程与工艺高明;风格古拙、规整、写实,装修精巧,纹样生动,反映了汉代厨房伙食活动的丰厚内容,灶面上的勺子、叉子、火杵以及鱼、虾等图画赋有浓郁的日子气息,是其时高明陶器工艺的实在写照。

  陶灶是汉代墓葬中最常见的冥具。因为受“鬼犹求食”和“事死如事生”风俗的影响,人们常把实在的日子中的灶模仿化,以随葬冥具的方法陪葬到墓中。

  东汉刘熙在《释名·释宫室》中对灶的解释为“灶,造也,发明食物也”。“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可见灶在人们的日常日子中是必不可少的。据材料考证,陶灶最早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在陕西的渭南北刘遗址、千阳县丰头村遗址、高陵杨官寨遗址均有陶灶出土。那时的陶灶在用途上除用作烹饪之外,还有着祭祀、殓葬的功用。至战国时期,陶灶逐步作为冥具葬于墓中。两汉时期,陶灶大量出现,此刻的墓中基本是一墓一件, 并与陶仓一同构成了两汉时期墓葬冥具装备的主体。

  在其时人的观念中,“人死辄为鬼神而有知……”人死了等于去了另一个国际持续日子,生者要“事死如事生”,因而要为死者装备一套日常日子所需的用具。自西汉中晚期开端,墓葬中陪葬陶灶的风俗盛行起来,与陶灶相装备的案、杯、勺子、火杵之类的物品也一应俱全。灶面的鱼与“余”谐音,涵义着“日日有余”“年年有余”,表达了对美好日子的神往与神往,此外,鱼还有生殖繁殖的祝愿意义。陶灶上模印的食物和炊具则是人们请求在阴间享用富有日子的一种表达方法。

  这件陶灶是日子中灶台的缩小版,是对实在的日子的模仿和照射,经过陶灶能够直观地了解汉代人们的烹饪方法和食物品种,还能从很大程度上了解汉代人们的日子小习气、饮食文化以及思维崇奉等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