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下载平台

慢慢的变多的设计院转让意味着什么?

发布日期:2024-07-27 19:51:28作者: 工程竣工结算编制与审核

  房地产市场从高峰时的每年15万亿+开发量,下降到了去年的10万亿+,这种下行的趋势非常明显。

  市场缩小、项目减少,技术方面的要求却慢慢的升高,这将是今后“留在牌桌上”的设计院要面对的局面。

  去年 12 月 29 日,山东住建厅官网通报了 2023 年全省勘察设计市场和质量“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情况。

  全省共检查勘察设计和审查单位 1235 家,其中具有人防资质 39 家,勘察设计成果 745 项,察觉缺陷 4138 条。

  根据各地整改上报情况,全省拟撤回企业资质 89 家,责令限期整改企业 137 家,督促自行注销企业资质 72 家。

  我又去查了一下山东地区的国有设计院情况:发现山东地区具有工程设计建筑行业甲级的企业共有7家,其中央企4家,非公有制企业3家。

  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他的下属的山东省人民防空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所以这些主动或者被迫放弃企业资质的设计院,多半都是民营设计院。而放弃资质的原因无非是以下2点:

  建筑甲级资质要的注册和职称人员至少在21名以上,包括了注册的人员9名和职称人员12名。

  注册的人员:一级建筑师3名、一级结构师3名、注册给排水1名、注册暖通1名、注册供配电1名。

  职称人员:建筑中级工程师3名、结构中级工程师3名、给排水中级工程师2名、暖通中级工程师2名、电气中级工程师2名。

  就算注册人员和职称人员完全重合,一个甲级设计院的技术人员最少也需要12人。算人均工资12万/年,这部分的人员成本也超过150万。所以一旦一个设计院业务不饱和,真养不起这么多的技术人员。

  很多民营设计院的老板,赶上了地产的黄金时代,其实已经挣得盆满钵满,早已没有了“奋斗的动力”。

  现在行情不好了,如果能继续维持,老板们可能会维持着,就算是为社会做贡献。一旦入不敷出,他们一定会趋利避害,这是人之常情。而这些院的过往业绩没太大价值,所以资质转让无人问津也是正常的。与其勉强维持,干脆放弃资质了。

  所以,近期市面上不光放弃资质的设计院多,转让的更多;转让不掉,就只能放弃了。

  除了民营设计院转让(放弃)资质之外,其实还有不少国有院也在转让。这让我还是挺吃惊的,毕竟很多国有院都是做当地业务的,当地政府或多或少都会照顾一下“生意”。

  一批民营设计院已经倒下了,可市场上还是“狼多肉少”,所以接着倒下了一批业务能力弱的国有院。只有当市场上的“供需平衡”之后,“大量倒下设计院”的现象才会消失。

  不管是民营还是国有,大量中小设计院的消亡,还意味着:市场的集中度慢慢的升高。只有成为“大鱼”才能吃饱,不然随时都有“消失”的可能。

  就像我经常去讨设计费的那家设计院(如上图) ,即使被农民工兄弟们围了,横幅挂的再醒目,还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因为它够大。

  当体量大到某些特定的程度之后,这种巨无霸设计院在市场上会占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即使它欠着N多分包单位“一的债”,只要不付,别人也拿它没什么办法。

  而这种通过“垄断”得来的优势,对市场和对巨无霸设计院本身来说,都是不健康的。如果能轻松拿项目了,谁还去钻研技术啊;如果能拖着分包设计费却不受任何处罚,那还不是拖垮一家是一家。

  其实设计行业也是一个生态圈,当这个圈子里只有参天大树,而没有小草时,离“生病”也就不远了。

  随着传统的地产开发业务量下降,城市更新类业务的上升,传统的设计院模式也变得越发的艰难。

  以前的项目,都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图,采用的都是兵团作战的方式。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安全,要求设计院专业齐全,资质齐备。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这样效率才最高。

  而现在城市更新类项目,要的是特种兵。要求建筑师会各种技术之外,还要会做居民工作,所以设计院的资质在里面占据的权重就比较低。 (如上图,是我师弟在头顶无人机测绘,这是建筑师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基本功)

  正因为业务类型的改变,高效工作的方式改变了。许多光有资质优势的企业,在城市更新业务中使不上力,也加速了建筑资质的转让和放弃。

  意味着“新生”,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螺旋上升的,光凭垄断优势,行业是不会向上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