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时至初冬,我国各地开端连续进入供暖季,现在供暖的设备有暖气、空调、电热毯、煤火炉等等。在我国古代,古人也创造过许多在御寒的办法和器物,有一些取暖办法直至现在仍有沿袭,体现出古人高度的制造技艺和才智。让我们从一些古代诗词中,看一看这些形形的取暖“神器”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运用煤炭来煮饭及取暖的国家。在古代,古人将煤炭称之为“燃石”,寓意为可焚烧的石头。相传在上古时期,炎帝渐渐的开端运用燃石。明代闻名爱国将领于谦有一首诗《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把煤喻之为在地下开采出来的“乌金”。
火盆是农耕年代最遍及的御寒用具,用泥或铁、铜制造,内中置盛干草、秸秆或是牛粪等炭火,焚烧取暖,并可烧烤食物。我国现在发现最早的火盆,是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赵甸子遗址出土,用青铜制造,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前史。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腊月村田乐府·烧火盆行》中写道:“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将迎阳艳作好春,政要火盆生暖热”,描绘的是在腊月二十五日夜初更时分,江南水乡家家户户在门前焚烧火盆,阖家围坐于暖洋洋的火盆旁,迎候来岁春天的过节风俗。
跟着生产技术的前进,古人制造火盆的办法一直在改善,从火盆演进到火炉。但这种火炉不同于近代的火炉,它没有烟道,其实便是把火盆制造得更精美、规整和多样。白居易在《问刘十九》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的是在暮雪欲落的时分,约朋友来一重用红泥火炉温酒御寒。而在皇宫里,还有一种被称为“暖炉”的大型火炉。暖炉一般为铜质,也有用瓷器做的,做工精美华美,白居易也有一首描绘暖炉的诗:“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诗中的“温炉”便是皇帝在暖阁中用来御寒的火炉。
手炉是古代常用的冬日取暖之物,多为铜制,也有银、铁、瓷制,有方、圆二式,里边放置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能够捧在手上,小型的可笼进袖内,所以又叫“袖炉”。古代记叙手炉的诗词许多,如宋代无名氏写有《玉手炉花》:“习习春风二月馀,此花宜近玉庭除。佳人云鬓不宜插,献与观音作手炉。”明代诗人张泰在《初寒曲》写道:“薰炉试手龙媒温,半床衾被愁傍晚。”清代学者张劭《手炉》诗曰:“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这些都道出了手炉的取温暖熏香的功用。
汤婆子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上方开口可灌热水,临睡前放入被窝中用来焐脚,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能够焚膏继晷不冷,因此被人称为“脚婆”或“暖足瓶”。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戏咏暖足瓶二首》有“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的诗句。南宋诗人范成大有首诗《戏赠脚婆》:“日满东窗照被堆,宿窗犹自暖如煨;尺三汗脚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来。”自叙他曩昔冬季睡觉犹如两脚踏霜,冷得整夜难眠,而有了“汤婆子”相伴,脚暖得都出汗了,早晨日已三竿还赖在床上,不想掀开暖暖的被窝起来。
在古代,火炕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运用的取暖设备。明代诗人童冀时有“燕城居人十万家,家家烧煤胜烧炭。土炕潜阳九地回,寒谷凝阴一时散”的诗句,金代文学家赵秉文在《夜卧煖炕》中写道:“地炕规小巧,火穴通深幽。长舒两脚睡,暖律初回邹。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诗中生动描绘了火炕的形状,以及在门外雪深三尺的寒夜里,人们安卧在暖洋洋的火炕上,悠然自得熟睡的现象。现在,我国一些当地仍有运用火炕的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