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省共有76所特殊教育学校、3.1万名学生,“走出校门,关进家门”后,他们的出路在哪里,能否顺利就业?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前夕,
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与爱心企业福州市顺发电子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电子实训、就业基地
“8周岁进入学校学习,他要积累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一点点的东西。”11月中旬,在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融合就业基地管理员张姐对记者说,她同时也是学校一名孤独症孩子的母亲。
张姐辞掉了江苏的工作,带着孩子来到福清特校求学。多年来,她跟着学校,一步步探索校企融合、职业教育基地引入,申办就业服务中心,组建家长管理委员会,参与基地运营管理,从特殊孩子的母亲、志愿者转变为该校残疾人基地的一名管理人员。
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融合就业基地的建立,给特殊孩子带来了无限的希望。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多年来,厦门、三明、泉州等地的福建特教人探索不同路径的校企合作、社会融合,为这一些孩子未来工作提供可能和保障。
张姐的孩子进入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后,由于能力有限,“学东西很吃力,作为家长感觉很迷茫”。好在2020年9月,该校试办高中班,与福清龙华职业中专学校共建职业教育培训,她的孩子可以在校学习职业技能。
“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相比,技能培训特别的重要。”张姐说,高中三年孩子学习了烹饪、西点制作,然而他对这两项技能不是很擅长,未来能做什么呢?“又一次让我陷入了迷茫和焦虑。”
和张姐有着同样困境的是纸行天下(厦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小华,一位重度孤独症孩子的妈妈。她的儿子在2岁时被查出患有孤独症,今年18岁了。
“孩子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平时也不说话,全靠身边人猜,因此身边离不开人。”陈小华和母亲每天轮流接力照顾。为了更好地和儿子沟通,陈小华还专门到北京学习《语言沟通障碍与矫正教师培训课程》等课程,陪着儿子做各种康复训练。
“我们的孩子会长大,也渴望融入社会。”张姐不禁发问,学龄期间,学校可以收留他们,但是长大离开学校后,孩子难道只能关在家里?
“走出校门,关进家门”是多年来特殊孩子面临的困境,在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何尔亮看来,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并能和普通人一样享受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是学校多年来办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家长最大的心愿。
家长的担忧与困境,学校看在眼里。如何帮助特殊孩子突破困境,掌握一技之长呢?
在大田县特殊教育学校“花式包子”实训基地操作间,一场“无声”的配合正在进行。8名13岁至18岁智力发育迟缓、患有孤独症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动作娴熟,不吵不闹,将一个个烧卖包好后有序地放进蒸笼里。
为了让这些“折翼天使”掌握一门实用的职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真正走向社会、融入生活,2018年,大田县特殊教育学校探索“生活·生存”课堂,筹措30万元,改建了6间连片的“小当家·微梦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设置“花式蛋糕”“花式包子”“花式糕点”“花式饮品”等4个专业。每天下午第一、二节课,老师们带着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规范、娴熟的操作技能。
“咔嚓!”家住南安市英都镇的小洪熟练地拿起一个龙头阀芯,对准阀体顺时针拧了下去,一顿操作后,一个水龙头组装好了。小洪是3级智力残疾,从南安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便在家里的作坊做起了水龙头组装工作。
2017年南安市特殊教育学校成立职教中心,陆续投入资金80多万元,增设炸油条机、洗车设备,配置美甲室、水龙头气动组装线,配备具有专用教学设备的残疾人培训教室6间、实训实习室12间,保证每个参训残疾学生均有“工位”。
实训车间如同一家家“模拟工厂”,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培育学生的职业素质。南安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尤志添和记者说:“比如,智力障碍学生,会建议他们选择水暖专业,他们的天性更适合流水线工作;听力障碍学生对色彩比较敏感,也更不易受到外界打扰,这部分学生适合从事油画、面点等工作。”
2022年,该校与南安职业中专学校签约合作,共享南安职专的专业师资,职高三年级学生更是与普通孩子一起到公司参与实习。
2005年,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即将毕业时,摆在学校面前的是这群孩子的就业问题。
“既然孩子不好就业,那是不是学校能自己建立就业基地呢?”同年5月,福清特校创办了“石雕工艺厂”,小伟也成了最早一批来到石雕基地工作的毕业生。
在平日的课程中,小伟表现出工艺美术方面的极大天赋,尤其是石雕职业课成绩突出。毕业后,他直接在石雕基地从事石艺雕刻工作,独自承包了包括设计、雕刻在内的一系列工艺流程。小伟成为石雕基地专业的技术员工,月收入破万元。现在,他的妻子也在石雕基地内工作,帮忙完成上蜡,或者较为简单的工序。夫妻俩每月收入近2万元。
在学校电子基地,毕业的学生们正在进行电子元件组装。2018年,学校在“石雕”基础上,联合企业组建组装车间,根据不一样及能力设置打点、组装、绞线、插拼、套护套、包胶布、电测、目视、包装等岗位。
2023年9月,福清特校搬至新校区,原校址腾出来了。校长何尔亮将石雕基地、电子基地、花卉基地等进行整合,将旧校区作为学生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及残疾人融合创业基地,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力量,整合适配不同方向的资源,打造职业教育“1+1+N”模式。
“目前,石雕基地、电子基地主要以聋哑学生为主,花卉基地主要是为智力发育迟缓、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建立的。”何尔亮说,在校的学生每周安排三次,用整个下午的时间来基地上职业实训课。学校把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进行精细划分,根据不同的类型,分配到相应的基地学习,而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在基地里就业。
这里的基地既是学生实训基地,也是学生、陪护家长就业平台,为特殊孩子及其家庭提供新的尝试与探索。目前,福清特校听障学生就业率达100%,整体薪资可观,最高工资可达2万元左右,最低在4500元。学校职教实训及就业基地的主体是智障孤独症群体,目前解决残疾人57人、家长15人就业。
在大田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的技能日渐成熟,校长林幼春想着手做一件事:开一家实体店。“孩子们没有接受过社会的检验,就不能很好地帮他们以后融入社会,所以要一家实体店去突破特殊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哪怕是亏,也要去做。我想告诉孩子们,将来他们能够跟父母去开店,去就业,去成功。”
2021年6月,面向社会的“折翼天使梦工场”成立。每天下午4:30至6:30,实体店里,学生制作的食品对外销售,真正开始接受社会“检验”,为融合社会迈出重要一步。
近年来,大田特校职业组毕业生就业和升学率提升至92.5%。为拓宽就业渠道,学校还与当地企业合作,签署协议,让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表现良好的则可以直接留在企业就业。初中毕业暂时未就业的职业组学生,学校对他们进行职业孵化,让他们继续强化学习、实践。
2019年,特殊孩子家长陈小华成立公司,并持续为特殊学生提供职业培训、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帮助特殊青年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陈小华曾以实践教师的身份到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为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带领学生来到自己的生产车间,学习裁纸、压花、粘贴等生产技能。
她将立体纸艺技能培训送到特殊孩子手中,并打造实习基地,创造合适岗位,为大龄智力障碍和孤独症青年提供一个就业选择,为他们铺出一条就业路。今年4月份,已经有2名孤独症青年成为陈小华公司的正式职工。
在福清特校残疾人融合就业基地工作的张姐,也从一名家长“成长”为基地的管理人员。
她的孩子在基地里从事卫生后勤工作,也有了一份收入。“残疾人融合就业基地的建立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可能。只有这个基地持久做下去,特殊娃和家长们才能对未来拥有希望。”
现在,张姐每天会早早来到基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她翻看信息,寻找有合作可能的企业,同时,落实基地日常事项。她时常会想:“我们多对接点企业,多引进一些项目,就会有更多的特殊孩子实现就业,更多的家庭受益。”
2022年,福建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印发了《福建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方案提到,支持特殊教育学校职教部(班)和职业教育学校特教部(班)开设适应残疾学生学习特点的专业,积极探索设置面向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和孤独症等学生的专业,同步促进其康复与职业技能提升。积极开展残疾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建设残疾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职业培训基地,切实做好残疾学生专业教育与就业衔接工作。
本方案的出台为我省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了思路,让特殊学校学生的未来就业之路有了方向。
然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出,目前能实现就业的大多是聋哑人、盲人以及轻度孤独症孩子,而重度智力障碍或者重度孤独症毕业生等生存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的就业之路很难乐观。
即便是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一所有就业基地的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高就业率的依旧是聋哑和盲人学生。校长何尔亮希望有公司能够多接收智力障碍、孤独症孩子,但光靠慈善之举,能破解这部分特殊孩子面临的难题吗?
特殊孩子的就业之路,不是学校的单打独斗,而需依托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来解决。我们大家都希望多方共同合力来关注他们的出路问题,更加接纳、包容这个群体,让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